您现在的位置: 皇朝 > 皇朝介绍 > 罗汉果种类 > 正文 > 正文

宋朝开国谋臣赵普的一生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4/3/10 14:47:36

年,后周世宗去世,由遗孀辅佐幼主即位。当时赵匡胤执掌护卫皇帝禁军的兵权,担任殿前都检点的要职。年春,赵匡胤称契丹勾结北汉大举南侵。宰相范质仓促之间不辨虚实便派赵匡胤率军北征,而兵行至距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时,将士停下休整,按历史说法是将士将赵匡胤灌醉,然后把龙袍加在赵匡胤身上。按律披龙袍即谋叛,赵匡胤在既成事实面前,假惺惺地从后周幼主恭帝手里接过所谓“禅位”书而正式当了皇帝,建立了宋朝。

▲石守信(~),北宋中书令、侍中

▲杯酒释兵权

旧史记载这段历史也并不是十分严谨,那就是以赵匡胤的仁爱本性决不会从寡妇孤儿手中夺取政权,那么,是谁煽动部将为谋富贵而拥立新主?为什么留京守卫之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、都虞侯王审琦早已达成了拥立赵匡胤的一致观点呢?为什么兵变前赵匡胤之弟赵匡义与掌书记赵普早已经知情而不发,兵变之际又由他们枕戈待旦守护黄袍加身于赵匡胤呢?这些情况都不言而喻地说明,赵普在其中起了智囊军师的特殊作用,而且他也做了新皇帝心中想做而又不便明言的事。这些是弄刀舞枪、迷信武力的将领,包括赵匡义在内都计虑难周的。所以,按政变的实际作用来说,这位从滁州战役时就与赵匡胤联宗的赵普,在这次事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然而,在论功行赏时,除了一批原来地位重要的拥戴赵匡胤的将领如石守信、高怀德等晋升要职以外,赵普仅得了个右谏议大夫、充枢密直学士的一般官职。为什么呢?工于心计的赵匡胤怎么也得做足表面功夫,继续重用后周宰执范质、王溥以及魏仁甫为相,以维系旧官员之心,而不致削弱刚刚接管的权。这一点,赵普是有所认识的。因此,他照旧要为新皇朝的稳固出力。

在中国封建时代,开国君主杀功臣、夺兵权之事并不罕见。西汉初定,有未央宫戮韩信之变,而后又有消灭异姓王之举,这些都是出于巩固君权的需要。赵匡胤深知自己是部将拥立,他不能采取武力解决的办法,只能另寻他法,静待时机。这时候赵普的观点坚定了太祖的决心。赵普一再强调石守信等执掌禁军有所忧患,并说细察石等皆非能统驭部下之将才,一旦部下也来个黄袍加身,情况就不妙了。宋太祖非常赞同他的说法,并询问以和平解决和长治久安之策,于是,赵普提出了“稍夺其权、制其钱粮、收其精兵”的方针。赵匡胤这么有心计,听其言就在心中化成一整套加强君权、牵掣和削弱各方权力的政策与策略。首要的任务当然是要解决拥兵自重的将领问题。

一天下晚朝后,赵匡胤留下石守信等将领一起喝酒,叙叙兄弟情谊。有点醉意了,他向将领吐露当皇帝的苦处,夜不能安,要防范变乱,不及作臣下的高枕无忧。当石守信等表示誓死效忠时赵匡胤又说,假如你们的部下谋富贵而起寥怎么办呢?又说人生在世所重者不过多积金钱、田宅,为子孙立不可动之产业;多置歌妓美女饮酒作乐以终天年。我皇帝与你们结为亲家,大家相互都没有猜忌不是很好嘛!

大家都是明白人,一听这话,心中已了然。于是,石守信等大臣第二天纷纷辞去军职,交出兵权,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。这就是“杯酒释兵权”的历史故事。赵普献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杀的。所以,年,皇帝升赵普为枢密使、检校太保。赵普深知这才是一个开始,自己立功的机会还在后面,前途一片光明。

▲赵普画像

年春,赵普又晋升为右仆射和昭文馆大学士。年,宋太祖去赵普家,突然发现廊下堆有海货十瓶。打开一看,全是小颗粒的瓜子黄金。赵普一看遮掩不下去,只好交代,这是吴越王钱做送来的。赵匡胤口中虽说受之无妨,但实际上这触及了他独揽大权和皇权尊严的要害。赵匡胤是决不允许臣下愚弄他,或者暗中夺他的权的。

随后赵匡胤又发现赵普违反禁令,私运木材,扩展府第,又有官员冒充赵普之名义经商等问题。随着进一步调查,又发现赵普子赵承宗竟然违反宰辅大臣间不得通婚的禁令,娶枢密使李崇矩之女为妻,这有架空皇权的危险。时翰林学士卢多逊及雷有邻揭发赵普受贿,包庇抗拒皇命外任官员,一切都让太祖对赵普有了防备。宋太祖于是设副相与赵普分掌权力,并监督相权,不久贬赵普为河阳三城节度使。这些公忠其表、谋私其内的问题,使赵普逐渐失去宋太祖的宠信。

▲赵廷美画像

年十月,宋太祖崩,其弟赵匡义即位,是为宋太宗。年,宋太宗曾亲自率兵攻打北汉,结果高粱河之役宋师败于契丹援军,宋太宗一度失踪。于是军中有谋立太祖之子赵德昭之说,为太宗所忌讳。赵德昭又为北征将士请赏,遭太宗怒斥而最终委屈自杀。宋太祖父子之死,不能不引起宋太宗异母弟赵廷美的悲愤自危。年,朝中有人诬告赵廷美意图谋反,心存不轨,赵廷美被贬往洛阳。这种情况对于郁郁不得志的赵普是有所触动的。他向宋太宗密奏,昭宪皇太后遗书由自己书写,命太祖传位于太宗,尚有使太宗传位于廷美、廷美传位于太祖子德昭的意思。但赵普又劝太宗道,难道太祖传弟不传子的历史教训你还不能吸取吗?他又乘机说贬往洛阳的赵廷美丝毫不知悔改,不能使之居于洛阳。于是宋太宗又贬赵廷美至房州(今湖北房县)涪陵小县。

赵普的这番密奏有三重意思。第一,为太宗继承兄位的合理性做了说明;第二,拥护太宗传子不传弟;第三,为太宗清除赵廷美继位之威胁。这几点就使赵普与宋太宗结成了特殊的关系,而使赵普立即获得司徒兼侍中的职位,两度任相。赵廷美以38岁盛年而夭折,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因为替赵廷美申不平而发狂成终身之疾。从这里,可以看到赵普是一个怎样的人,他曾失宠于宋太祖,而又得宠于宋太宗,两度任相、东山再起。

当初,太祖还身份卑微时,赵普就与他有交情,得了天下之后,赵普屡次谈起卑贱时二人交往中的一些不足之处。太祖性格豁达,对赵普说:“假如在尘土中就可以辨识天子、宰相,那么人人都可以去访求了。”从此赵普不再谈论。赵普年轻时熟悉吏事,但不曾求学,等做了宰相,太祖经常劝他读书。赵普晚年手不释卷,每次回到家里,就关起门来开箱取书,日日阅读至深夜。等第二天处理政务,得心应手。他去世后,家里人打开箱子一看,原来是《论语》20篇。

赵普性格沉稳城府十足,虽然嫉妒心很强,但能够以天下为己任。宋朝初年,当宰相的人大多心胸狭窄,因循保守。赵普刚毅果断,无人能与他相比。有一名大臣应当升官,但太祖不太喜欢他,认为他人品有问题,不答应升他的官。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,太祖发怒道:“我就是不给他升官,你能怎么样?”赵普说:“刑罚是用来惩治罪恶的,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,这是古往今来的共同的道理。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,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,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?”太祖听后更加愤怒,起身就走,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,最终太祖就听取了赵普的建议,为那人升了官。

赵普一生活跃在政治舞台上长达50年。作为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政治家,他是一个有一定远见的历史人物。他所佐治制定的巩固中央君主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方针、政策对于结束长期政治动乱、实现中原统一是有贡献的。有功必有过,对于这一制度的负面影响,他同样是负有历史的责任。作为一代名相,他胸中缺少学问,而以所谓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,这当然妨碍他做出更积极的贡献。赵普虽以个人对君主的忠诚三次任相,但在整个居相期间,看不到他造福人民的政绩,这是最大的缺憾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dgjipiao.com/lhgzl/lhgzl/1960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皇朝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